籃球專欄》為運動潛力與一生健康奠定基楚:從身體組成看青少年時期的黃金機會

在評估個人健康狀況時,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BMI)長期以來被視為主要指標。然而,近期多項科學研究分析的全球身體組成大數據,正在逐步重塑我們對健康的理解。這些研究指出,肌肉量與體脂肪百分比相較於單一的體重或 BMI,更能準確反映健康風險與身體狀態。這些資料不僅揭示了不同地區的身體組成趨勢,也讓我們更深入理解肌少症的風險,並提供了關於青少年時期如何為未來運動表現與整體健康奠定基礎的重要啟示。

研究顯示,各國平均肌肉量(以骨骼肌質量指數 SMI 表示)差異顯著。美洲及部分歐洲國家的 SMI 普遍較高,亞洲國家則相對偏低。這一差異與肌少症風險息息相關。研究指出,肌少症的高風險地區多集中於亞洲,可能與當地居民的蛋白質攝取量偏低運動習慣不足有關。

更值得關注的是,亞洲年輕族群中常見所謂「外瘦內胖」的現象——儘管 BMI 在正常範圍,看似體態標準,實際上卻缺乏足夠的肌肉量,且體脂比例偏高。這凸顯出 BMI 作為健康評估工具的侷限性,甚至有時低 BMI 可能隱含肌肉量不足的健康風險。因此,在青少年階段,關注身體組成——特別是肌肉與脂肪的比例——遠比追求低體重來得重要。

延伸閱讀|籃球專欄》突破舒適圈:為何青少年籃球員需要高級技術訓練?

青少年是一生健康發展的黃金期

那麼,這與青少年有何關聯?青少年期是身體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骨骼與肌肉正值高速發育階段。此時若能有效累積肌肉量,不僅有助於成年後維持良好體能,亦可延緩肌肉流失的進程,是建立肌肉「儲備」的黃金時機。

肌肉是力量、爆發力、耐力與協調性的根基。若能在青少年時期透過均衡飲食(如攝取足夠蛋白質)與規律運動,尤其是具挑戰性的肌力訓練,便可有效促進骨骼肌發展,為未來的身體機能與運動能力打下紮實基礎。

科學研究亦指出:在平均肌肉量較高的國家,即便肌肉流失隨年齡增加而出現,其總肌肉量仍能維持在相對較高水平。換言之,越早累積肌肉基礎,越能在老化過程中保有相對優勢。這不僅意味著更好的日常活動能力與運動表現,也能降低年長後罹患肌少症及其相關疾病的風險。

在亞洲地區,許多年輕人已呈現肌肉量不足的警訊,提醒我們青少年階段的健康教育亟需轉型。不應再僅以體重或體脂率為指標,而應積極推廣均衡營養與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幫助青少年建立長遠的「肌肉資本」。這不只是為了未來健康儲備,更是為更高的運動潛能與更有活力的生活形態奠定根基。

延伸閱讀|籃球專欄》技術與觀念的突破:亞洲球員如何透過美式訓練縮短差距?

運動與足量蛋白質攝取,健康一輩子

從現在開始,讓青少年了解身體組成的意義,引導他們走出「體重迷思」,透過實際行動——健康飲食與固定運動習慣——邁向強健體魄與卓越潛能的未來。這份投資,將為他們的整個人生帶來無可取代的價值。

 

延伸閱讀|迎接新賽季挑戰!NBA 資歷教練親自執教,亞洲菁英籃球訓練營 七、八月登場

Share the Post: